“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)”(diabetes希臘原意為噴泉,mellitus之意為像蜜的),此病患因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減弱,因而無法將食物中所攝取的葡萄糖化為能量,身體機制不得不動用儲備的醣類和脂肪,導致體重下降和飢餓感,此時血液中的醣類─葡萄糖在血液中大量聚積,因不正常過高的血糖濃度,四周細胞中的水分因而移至血液中,造成細胞脫水而感到口渴,此時腎臟不能將葡萄糖全部過濾,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,造成糖尿病病人排出異常、大量的含糖分的尿液,結果產生不正常的口渴感覺,體重急劇下降,就是今天我們知道的糖尿病的多吃、多喝、多尿的三大症狀;這種病及其症狀已存在這幾世紀了。此種類型有別於“尿崩症(Diabetes insipidus)”這是由大腦的腦下腺功能喪失而引起的。
糖尿病分類
一、第一型糖尿病:是幼年型糖尿病,又稱胰島素依賴型(IDDM),顧名思義即是需長期依賴胰島素,乃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,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,但其他年齡屬亦有公佈,這類型病人,常常是突然爆發,令人措手不急,若不立刻作適當治療,除會影響糖代謝之外,還會影響脂質代謝,容易發生酮酸血症,相當危險。關於這一型的糖尿病,目前所知尚依然有限,只知道與遺傳、免疫系統及病毒感染有關係,當您身為好發糖尿病體質的同時,又遭受到外來,不論是病毒或其他誘因的侵害,使得胰島素分泌功能被破壞,長期下來就易造成糖尿病的爆發,而且往往發病不久後,病情會加速惡化,每況愈下,甚至還會引發糖尿病昏睡,威脅危害生命,所以此型病人大多依賴每日定時適量,注射胰島素劑,以維持正常穩定的血糖濃度,使身體代謝正常,各器官也才能正常運作。至於為何會發生第一型糖尿病的原因,醫學界中另有人主張病毒說,乃因某種病毒侵入人體,使造成胰島B細胞被異常的自身之免疫反應選擇性地破壞,而導致血糖無法正常運作,此類型病患40~70%會在血清中檢查到此抗體;正常人不會產生抗體對抗自己的蛋白、而正因為第一型病患自身免疫系統的缺陷,無法辨視自己的蛋白,而產生自家人打自家人的情形。但在接受胰島素注射之後,臨床症狀會好轉,但切勿掉以輕心。
二、第二型糖尿病:是成年型糖尿病,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(NIDDM),這是我們熟知的類型,約佔所有糖尿病百分之九十以上,此型病人多以中、老年人且肥胖者居多,雖然發病的過程較和緩,但也正因如此,在早期的忽視之下,往往也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。,第二型糖尿病人占總糖尿病人口大部份比例,即是一般人印象中的糖尿病人,但由於近年來國人生活水準提高,營養過剩的情形愈來愈多,所以兒童及青少年的患病比例也日趨增加,此類型的病人多源自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,但只要遵照醫師指示,並時時刻刻注意控制飲食、體重,定時接受治,相信也可以完全控制糖尿病的惡化。第二型發病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胰島B細胞分泌不相對不足而造成,導火線多來自於肥胖,而且受遺傳因子的影響,造成胰島素作用異常,血糖無法利用,進而有糖尿病,諸多症狀,嚴重者會產生低血糖昏迷及各種併發症等,必須注意飲食控制或服用口服降血糖的葯物,即得以控制病情。
三、其他:包括營養不良性糖尿病、妊娠糖尿病等,營養不良性糖尿病,多發生於非洲、南亞等落後國家,因營養攝取不良,胰島B細胞受損,只能分泌少量的胰島素,須要輔以胰島素治療;而妊娠糖尿病,則又可分妊娠之前即有糖尿病及妊娠前無糖尿病二種。
糖尿病之診斷
糖尿病的診斷很簡單, 一但對自己有懷疑, 即刻到檢驗所要求驗尿液,空腹及飯後兩小時的血液內的血糖.如果尿液內含有糖份,空腹血糖120mg/dl以上, 飯後血糖140mg/dl以上 (標準值依各檢驗儀器稍有差異,請以檢驗所自定之標準值為準), 即有糖尿病之懷疑, 請即刻與您的醫師聯繫再擬定治療之方針.
糖尿病的併發症
糖尿病最令人無措的地方,就是種種併發症的衍生,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分為二種,一種是急性併發症,另一種是慢性併發症:
(一) 急性併發症:急性併發症主要有四種:
1.低血糖症:
多發生在接受胰島素注射或口服降血糖葯時,由於飲食及運動配合不當所引起的,低血糖症發作時,病人會全身發抖、冒冷汗、飢餓、頭痛、心跳加速等,此時應立刻補給糖份,如糖果、果汁等,等待症狀改善,若十五分鐘症狀沒有好轉,應再重覆補給糖份,若尚無好轉跡象,則應立刻送往醫院救治,以防止低血糖昏迷。
2.酮酸中毒症:
較常發生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身上,因病人沒有注射足夠胰島素,或者是因身體突然需要較多胰島素時,如肺炎、急性腸胃炎等,而沒有適量增加胰島素劑量,人體沒有胰島素的運作,就無法順利利用糖份,體內在無法得到糖份補充的情況下,脂肪組織就會進行分解,未解決體內缺糖供應的事實,但在脂肪分解同時,也生成大量的游離脂肪酸,而被輸送到肝臟,產生大量酮體及酮酸,最後造成人體內酸鹹平衡失調。病人通常會出現高血糖、脫水、呼吸快且深,血壓降低,而造成意識昏迷,此時應立即送醫急救。
3.高血糖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症:
多屬非胰島素依賴型的患者,甚至過去沒有發生過糖尿病的病人身上,症狀為多尿、脫水、休克甚至昏迷,常會被誤判成中風而延誤治療,所以若一旦發現病人有多尿多飲時,最好立刻送醫檢查。
4.乳酸毒症:
可能來自病人本身有某種不詳的原因,或是因脫水、休克、促成血液循環障礙,使體內沒有足夠的氧氣來幫助進行代謝工作,而產生乳酸。乳酸毒症會影響體內酸鹼平衡,甚至危及生命。
(二) 慢性併發症:
1.眼睛病變:
有許多糖尿病患的併發症,會殃及眼睛,糖尿病人較容易出現的眼睛病變,包括有水晶體,玻璃膛液以及視網膜病變,水晶體發生病變時會產生「白內障」,但糖尿病所引發「白內障」的機會極小,而且透過手術切除的方式,即可使眼睛恢復健康;但視網膜病變就沒有這麼簡單了,而且糖尿病友患發的比例也較多,它主要是因視網膜病變包括微血管的擴大,微小血管瘤以及血管硬化,更嚴重者會出現滲出物及出血,再者血管也漸有增生現象,若經由增生血管的牽引,易使得玻璃體剝落、血管破裂,而使血液流入玻璃體中,造成視力障礙。
2.腎臟病變:
腎臟屬於泌尿器官之一,所以腎臟方面的病變,多少也會禍及其他泌尿器官,而其中最常發生的即是膀胱炎、腎盂炎甚至造成腎絲球硬化而導致尿毒症的產生,因此必須特別小心。平時可檢驗蛋白尿,觀察白蛋白的排泄是否異常,通常糖尿病發病的時間愈長,腎臟病變的發生率就會提高。
3. 神經病變:
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可分為五種,可分為神經根病變、單神經病變、多發性神經病變,糖尿病性肌肉萎縮以及自律神經病變。
4. 動脤硬化:
包括腦、心臟、腎臟以及未梢血管的動脈硬化,大多源起於脂肪代謝的障礙,其次則為高血壓。所謂脂肪代謝異常,是因在胰島素分泌不足之下,脂肪會分解大��的游離脂肪,而這些脂肪酸會合成各類的脂蛋白,當胰島素無法發揮效用時,一種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下降,這種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將血管中游離膽固醇,吸收到脂蛋白分子中,再經由膽汁酸的異化作用,將膽固醇排出體外,所以當脂肪代謝異常,很容易造成動脈硬化。此外高血壓也容易促成動脈硬化。
5. 牙科病變:
糖尿病的高血糖症,常會引起免疫反應以及白血球的異常現象等,此外,也可能由於唾液分泌量的減少,使口腔發生病變的機率大大提高,其中尤以糖尿病牙周病最常見,而且由傷口不易適合,更影響牙周病的治療,預防之道,除了糖尿病情控制之外,平時口腔衛也要特別注意,飯後一定要記得漱口,可多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異物,常保口腔清潔健康。
6. 足部病變:
人體中的器官中,一般人較少注意足部健康,而也正因為足部處人體末梢部位,特別容易因不小心而發生病變,尤其是對糖尿病人而言,糖尿病患之所以會發生足部併發症,多起因於三個因素,一是神經病變,其二是血管病變,其三則為感染所致,其實糖尿病人的足部問題,常常困擾著患者,嚴重者還可能難逃被截肢的命運呢!
文章出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41203496